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大學畢業即失業,究竟是活該或還是被迫?

今天只要打開電視或網路媒體,就可以看到一堆大學應屆畢業生哀哀叫,說他們如何淒慘,大學畢業這麼久卻還找不到工作,或是薪水只有22k之類的。年紀稍長且成功的那一代不斷批評我們是草莓族,幼稚又沒有創新能力。

這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

1954年台灣大學的錄取率是20.27%,到了2008年大學錄取率飆升到97.8%,人人有獎的時代來臨了,再也沒有人不能念大學,只要你繳得起學費。完完全全滿足了中國自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於是全台灣的年輕人全部擠向大學,不管你是台大交大清大,還是元智玄奘中華,以及最近一夕之間爆紅的台灣首府大學,至於要讀什麼系?Really don't care!
看起來完全沒有問題,就像馬英九總統說的,台灣的大學錄取率之高,是世界少見,我們應該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公民素質。

世界少見究竟是台灣太強,還是台灣做了人家不敢做或不願意做的事?

在1954年有20%的年輕人會就讀大學,去學習那些深奧的知識,成為台灣某方面的頂尖知識學者。你會別人不會的,市場也還很新,無論是謀一職位或自行創業都不是問題。那沒有錄取大學的另外80%,則去當建築工,木工,廚師等等需要大量練習及傳承的職業,或者是服務業,工人。

到了2008年,一塊招牌掉下來砸死三個,都有大學學歷。大家都認為自己是高知識份子,只想坐在辦公室內吹冷氣,就算有人今天豁然頓悟想要去找木工師傅拜師學藝,大概也會先被父母狠打一頓。

那原本這些需要80%人力的工作誰去做?沒有人。

原本20%的職缺被稀釋了5倍,找不到坐在辦公室的職務應該要是常態才對!

暑假時我家的冷氣故障了,酷熱之下立馬打電話去問冷氣公司是否能派人來修,沒想到對方回答我至少必須等2個禮拜以上。這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矛盾,傳統產業大喊找不到人,大學生哭訴找不到工作。

那,我們這些升斗小民該怎麼辦?

現在這個世代已經改變了,只有一技之長已然不能保證溫飽,除了去考國考當公務員,我們還能有什麼選擇?

在做決定之前,必須要徹底瞭解目前的狀況。

以我自己為例,高中考大學時只想著玩,哪有那個美國時間去考慮自己以後要幹嘛,我大學要讀什麼系。當時聽說念電機電子領域的都是人才,科技新貴也很令人羨慕,於是我填了電子系。至於電子系要念什麼?工作內容是什麼?誰管它,以後再說吧。
以前覺得念書我也還可以,考試也沒有那麼困難。直到上了大學,我真的了解到什麼叫做天份,就算花了三倍以上的時間唸書,分數永遠只有別人的三分之一。

這下死定了。

我也想過去補習班,拼死拼活把電子學念起來,乖乖去科技公司工作,職業受人景仰,在親戚面前可以拿來說嘴,薪資也不少。

但是,那會很痛苦,每天就這樣得過且過,跟同學互相挖苦科技新”跪“的生活。

那我個人的優勢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

雖然我的數理邏輯並不是萬中選一,考試都被大神電假的。但我管理相關的課能夠很輕鬆地理解,美術也還可以,幫系上設計過文宣跟海報。特別是我非常喜歡自己去創造一些東西帶來的成就感。
所以我決定把網路程式設計當做我的專業,它可以兼容我的優點跟特色,未來網路創業也有一技之長,不必拜託他人去實踐自己的想法。

未來的知識工作者必須對自己的工作抱有巨大的熱誠,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更棒更快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根本不存在,抱持這種心態的人都只能成為萬年科員,人生在三十多歲就卡住了。

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幾乎已經是必然的事情,21世紀我們必須更努力的活著。不要指望政府會解決你的問題,不要指望隨隨便便就能過好生活,去考公務員也必須要經過一番苦讀,努力努力更努力。

Don't follow your patient, follow your effort.

Effort有很多種,包括天份及後天的興趣培養等等,跟著潮流不一定會到達新大陸,做自己有effort的工作至少更有成就感更快樂。

不要被外界的聲音所迷惑了,這些失業的大學畢業生究竟是為什麼找不到工作?自己是不是跟他們一樣?絕大部份的情況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要因為媒體這樣報,就急不可耐的找一份不喜歡的工作糊口。

大學畢業即失業,到底是活該還是被迫?

如果有人去做份調查統計一下,他們的專長是什麼?他們想做什麼?我想應該會很有趣。

1 則留言:

  1. 剛剛看內容還在想說~這情境怎麼那麼切身的感覺
    原來是你自己寫的阿XD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