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我們都活在故事中,沒有?那就自己編一個。

我們就是沒有辦法接受一個單純的狀態敘述。

志明單身21年。

在得到這個訊息的當下,腦中就有好幾個合情合理的故事任君挑選。要馬他是個宅男,不會打扮口才不好;要馬他從小都讀男校,個性害羞內向不擅與人交際。如果再告訴你志明燒得一手好菜,長相斯文且人緣不錯,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表現出驚訝,但仍會絞盡腦汁拼湊出一個可能的解釋。志明一定是同性戀,或者他有異性恐懼症,小時候受過創傷等等。我們就是沒辦法單純的接受這個事實,反正事出必有因。

條件不錯卻一直被打槍的好男人大有人在,如果硬要說為什麼?就是時候未到如此而已。
(至少我認識蠻多這樣的人,他們或許不太會跟女生互動,但那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練習!)

把這種因果性的思考模式發揚光大的就屬八點檔連續劇,女主角就算是不小心吃壞肚子,那也一定是不知道哪來的壞女人想要搶她老公,不知道對方是誰?肯定就是秘書或楚楚可憐的鄰家女孩,反正賤人就是矯情。

因果思考解決了人類最懼怕的敵人,不確定性。不確定感會讓人處在備戰狀態,這是千萬年來為了生存所演化的結果。也因此我們常常誇大成功者的一切,這些成功人士必定是做了什麼或具備什麼特質;如果本人說是運氣使然,那一定是謙虛。特別是那些一夕成名的故事,媒體都會大肆報導說他堅忍不拔苦熬數十年終於成功,但默默耕耘幾十年的人多不勝數,只是出頭的人運氣可能稍好,卻讓我們忽略了那沒有站在鎂光燈下的99%。

三十年前台灣百廢待興,因此父母輩的人只要肯吃苦,大多數總有熬成婆的一天。但三十年後的今天,政治經濟都已大大不同,上層的位置被占滿,許多名嘴不肯深究其因,便用零星的特別個案,拿"草莓族""缺乏創新能力"等等大帽子扣下來,當作我們無法成功的原因。

成為報明牌的專家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只要隨機選十萬人,告訴其中一半明天股票會漲,剩下的則說明天會跌,然後留下猜對的那一半再重複一次,經過十次之後,那剩下的97人絕對會奉你為神,認為你一定是財神轉世或者握有內線消息。

看似越合理的故事越討人喜歡。

1.志明單身21年。
2.志明單身21年,大學主修資訊工程。
哪個機率比較高?

很多人都會選 2,因為身邊很多資工系的男生都給我們這種刻板印象。但如果皺起眉頭想一下,馬上就會知道 1 的機率比較高,但我們都活在因果機率與偏見的世界裡。

或許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女生總是不相信當他們問正忙著發呆的男生"在想什麼?"的時候,得到"沒有"這個答案。這些男生也許該準備幾個比較"真實"的故事,免得引來不必要的懷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