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22K究竟是否達到薪資正義或滿足勞方權益,只是想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22K對於我們自身估值得影響。
假設我今天拿到某科技公司的Offer,我的直覺告訴我這份工作至少要有45K左右的月薪,但這種判斷到底是怎麼得到的?
當薪資這個字眼浮現的時候,直覺非常快速的去搜尋腦中跟主題相關的記憶,並且根據我既有的意念與想法做判斷,我連想都沒有想,就直接從直覺那裏得到答案。
仔細去思考時,大概可以回推直覺判斷出45K的過程:高科技產業的工程師薪資通常較一般人來的高,應屆畢業生有很多人拿22K,台灣平均的薪資是34K,假設工程師的薪資與22K處於兩個極端(因為我想不到比園區工程師工時更長的受雇職業。),因此得到了45K這個數字。
22K與34K都是已經存在我腦中的印象,我無意識的將這些資訊當作一個基準點,再參考自己的意念去調整判斷。那如果我今天被告知台灣人的平均薪資是30K,對園區工程師的薪資估值會不會下修到38K?
再思考一些更平常的例子,之前有一陣子鬧奶荒,牛奶一瓶難求,某家大賣場就貼出一人限買三瓶的告示,我們家除了煮咖啡基本上都不喝牛奶,但也因此買了兩大瓶,其他消費者車上也都裝了滿滿的牛奶。在沒有看到告示之前,買一瓶就已經怕喝不完,但賣場告示除了令我產生一種"限量是殘酷的"觀感之外,也偷偷將基準點設為三。我知道家裡牛奶的消耗量不大,因此再將三下修到二,卻仍是比原本需要的多。
今年的寒假也放了一個月的時間,但小學生也放一個月,便讓大家覺得今年寒假特別短,因為印象中大學生要比小學生晚開學早放假。兩者之間雖然是獨立的,但小學生的放假長度依然成為我們判斷假期長短的基準點。
房仲業者與律師經常使用這種心理來影響我們和法官的決策,儘管有些數字高到離譜,卻仍是會產生影響。假設某保險公司遊說立法委員將意外事故賠償金上限定為一千萬元,雖然往後的賠償金額皆不會超過這個數字,但較輕微案件的賠償金額也會被提高。
假如有人預言你未來可以活到300歲,雖然你完全了解這個可能性趨近於零,但仍會認為自己活到80歲不是問題。
我們對自己的估值會不會受到22K議題的影響?多多少少吧。
p.s.如果想要克服基準值的影響,參考統計數據與事實是比較好的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