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也是用事在人為的態度去審視每個人的成敗。如果這家公司成功擊敗他的競爭對手,肯定是因為有高瞻遠矚的執行長或獨步全球的技術。如果這個人能夠鹹魚翻身,一定是小時候天資聰慧或堅忍不拔。這些故事或人格特質似乎都離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太過遙遠。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媒體或商業書籍拿成功的公司跟他的競爭對手做比較,前者通常都有高瞻遠矚的執行長,後者的執行長不是瞎了眼就是腦袋裡裝豆腐。世界級的公司怎麼會請腦袋裝豆腐的人來當執行長?這些不過都是後見之明而已。
我們習慣用後見之明去評論每件事,神化那些成功人士,彷彿他們身上的每個人格特質都值得被學習,每一句言論都是金科玉律。媒體絕對不會報導這些人的成功是因為"運氣比較好",而是想盡辦法從他們身上找出任何可以導向結果的原因,如果哪天某國研究發現不戴手錶的執行長較成功是因為他們可以"較沒有時間壓力可以專心做好當下的事"也不稀奇。
當下的表現 = 當下所累積的實力 + 運氣
我們可以預期這次表現比較好的選手下次會退步,這次成績較差的下次會進步。運氣是造成短期波動的因子,但我們卻會將原因歸咎為手感慢熱或者最近不努力。我們把運氣當作一種投機行為加以排斥,說別人運氣好等於否定對方的實力或努力,但現實生活中,運氣是我們站在目前這個社會階層的最主要因素。
學測考試時能發揮實力就比那些失常的人運氣好,擁有和諧的家庭就比大多數的家庭運氣好,不用挨餓的就比流落街頭的運氣好。
當然長期下來努力所佔的比重就會超過運氣,因此還是可以透過努力讓日子變得好過,但要想鹹魚翻身一步登天,就要看運氣了。
每件事的成功或失敗,到底運氣佔了多少比重?
想一想這個問題,或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實力,也能更理解其他人的遭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