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21歲,即將大學畢業,人生似乎第一次得到了主導權,很多人卻慌了。先工作還是先念研究所?要不要出國念書?大學選擇的科系出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最近很瘋創業,我是不是也該去創業?這些問題的共通點是什麼?都是錢,多或少罷了。
除了賺更多的錢, 似乎就沒有其他的人生目標了。
在台灣,"念書考試"這四個字可以說是21歲之前的人生總概括,只為了競爭。
讀國文並不是為了看懂唐詩宋詞文言文的意境與歷史,只為了能在學測時拿到國文滿級;學樂器不是為了能聽懂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只是證明自家的小孩比別人更有才藝。台灣的教育是不斷的競爭,台灣的社會價值是不斷的比較。
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收入是不是比別人少?以後的房子是不是比別人小?身上的衣服是不是比別人貴?社會地位是不是比別人高?身價上億卻妻離子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我們就是看不見。
人生的目的不再終點,而在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就跟打電動一樣,有趣的是升級中的故事劇情跟成長,滿等神裝之後除了拿來炫耀之外還有什麼樂趣可言?
大家都希望在升學求職的過程中有公式攻略可循,怎樣的配置會得到最大的效益?哪個選擇才是最佳解?只在乎什麼職業最強,而不是你最喜歡戰士或法師。同學之中這種人還真不少,問他們為什麼要讀研究所,得到的答案是因為已經在這個科系讀四年了,成績也還不錯,路都鋪在那裡的,就繼續走吧。
很多人受經濟壓力所迫,沒得選擇自己的人生,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換來家庭的安穩,那是他們追尋的人生意義。但那些有權利卻不願意探索自己,找尋自我人生意義跟目標的人,真的很可惜。
從大三開始,我不曾問自己哪個選擇比較好;只問十年或二十年後,我會不會因為當初沒有做這個決定而後悔?
人生的目的不再終點,而在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
不知道要念先研究所還是先工作?不知道要不要出國念書?不知道要不要創業?
去星巴克點杯咖啡,用一整天的時間好好問問自己吧。
在見祖宗之前能替自己負責的,只有自己。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