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微笑曲線是舊時代理論,不是宇宙真理!

之前上學校開的"企業經營通識講座"時,教行銷學的老師曾說微笑曲線是有問題的,甚至誤導了非常多的企業,但很多人依然奉微笑曲線為真理。趁著寒假有空,特別買了一本施振榮先生自己寫的微笑曲線專書,自己研究一下到底原版的微笑曲線是在說什麼。

看完書中談微笑曲線的部分,我認為施先生所談的品牌與我的認知有所不同。書中的原句是"做品牌就是把微笑曲線端到端做最作有效的整合,然後再提供給消費者。"


我認為品牌是消費者對於企業或商品的印象,可口可樂的品牌印象是快樂,華碩的品牌訴求是"華碩品質,堅若磐石"。品牌是在行銷中藉由公司的願景或訴求去塑造,再貫徹延伸到產品上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價值。

最近政府不斷捧紅台灣自有品牌如HTC等,接著反過頭來呼代工產業的巴掌,認為代工是低附加價值且落後國家在做的事情。日本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曾說"松下電器的真正使命,就是生產再生產,使物質變成無限多,使人們能買到便宜的東西過上舒適的生活。"台灣的代工廠也在做一樣的事情,大家卻只看到"毛三到四"。

很多人只看到凡是掛上Nick標籤的球鞋就能賣較高的價格,因此也立志要做品牌好賺更多的錢,以為只要請一些名人巨星代言,花大把大把的宣傳費好像就能塑造品牌。那根本就稱不上是做品牌!只不過是用錢堆出來的假象!

書中也列舉ARM公司作為"印證"微笑曲線的案例,ARM公司專注在處理器的研發並將製造授權給硬體製造商的商業模式,到底是因為ARM公司有先見之明所以只專注研發跟品牌?還是製造所需要的資本太高,不得以之下只好採用這種模式?恐怕只有ARM自己知道。

這種後見之明的論證方式是非常危險的,成功就是符合理論,不成功就是哪裡做錯了。問題變成檢討那些失敗的原因,而不是理論本身的正確性。"我五年前就說過了"這種話只證明當時可能"運氣好"猜對一次,那些沒有預言成真的到底有多少永遠都不會知道。

微笑曲線是施先生總結自己二三十年的經驗而成,可以做為過去的印證與公式,卻不一定能複製到未來的市場。特別是在Steve Jobs帶領蘋果崛起之後,設計思考與顧客導向成為顯學,人類的消費模式與需求也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依照過去的生產導向已不足以保證企業的永續成長。

微笑曲線是過去三十年來 inside-out 思維的代表,世界已經走到另一副光景。現今的創業者面臨的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必須精準洞察人類新的需求,才有可能鹹魚翻身。"垂直分工,水平整合"這八字微笑箴言對資源極度有限的創業者來說,只是空談罷了。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人們應該更在乎"運氣"這件事

以前我是個堅信人定勝天的人。如果跟父母相處不容洽,肯定是自己的問題。如果書念不好,肯定是自己的問題。更不用說22K的議題,絕對是自己的問題。

這個社會也是用事在人為的態度去審視每個人的成敗。如果這家公司成功擊敗他的競爭對手,肯定是因為有高瞻遠矚的執行長或獨步全球的技術。如果這個人能夠鹹魚翻身,一定是小時候天資聰慧或堅忍不拔。這些故事或人格特質似乎都離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太過遙遠。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媒體或商業書籍拿成功的公司跟他的競爭對手做比較,前者通常都有高瞻遠矚的執行長,後者的執行長不是瞎了眼就是腦袋裡裝豆腐。世界級的公司怎麼會請腦袋裝豆腐的人來當執行長?這些不過都是後見之明而已。

我們習慣用後見之明去評論每件事,神化那些成功人士,彷彿他們身上的每個人格特質都值得被學習,每一句言論都是金科玉律。媒體絕對不會報導這些人的成功是因為"運氣比較好",而是想盡辦法從他們身上找出任何可以導向結果的原因,如果哪天某國研究發現不戴手錶的執行長較成功是因為他們可以"較沒有時間壓力可以專心做好當下的事"也不稀奇。

當下的表現 = 當下所累積的實力 + 運氣

我們可以預期這次表現比較好的選手下次會退步,這次成績較差的下次會進步。運氣是造成短期波動的因子,但我們卻會將原因歸咎為手感慢熱或者最近不努力。我們把運氣當作一種投機行為加以排斥,說別人運氣好等於否定對方的實力或努力,但現實生活中,運氣是我們站在目前這個社會階層的最主要因素。

學測考試時能發揮實力就比那些失常的人運氣好,擁有和諧的家庭就比大多數的家庭運氣好,不用挨餓的就比流落街頭的運氣好。

當然長期下來努力所佔的比重就會超過運氣,因此還是可以透過努力讓日子變得好過,但要想鹹魚翻身一步登天,就要看運氣了。

每件事的成功或失敗,到底運氣佔了多少比重?

想一想這個問題,或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實力,也能更理解其他人的遭遇。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我們都活在故事中,沒有?那就自己編一個。

我們就是沒有辦法接受一個單純的狀態敘述。

志明單身21年。

在得到這個訊息的當下,腦中就有好幾個合情合理的故事任君挑選。要馬他是個宅男,不會打扮口才不好;要馬他從小都讀男校,個性害羞內向不擅與人交際。如果再告訴你志明燒得一手好菜,長相斯文且人緣不錯,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表現出驚訝,但仍會絞盡腦汁拼湊出一個可能的解釋。志明一定是同性戀,或者他有異性恐懼症,小時候受過創傷等等。我們就是沒辦法單純的接受這個事實,反正事出必有因。

條件不錯卻一直被打槍的好男人大有人在,如果硬要說為什麼?就是時候未到如此而已。
(至少我認識蠻多這樣的人,他們或許不太會跟女生互動,但那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練習!)

把這種因果性的思考模式發揚光大的就屬八點檔連續劇,女主角就算是不小心吃壞肚子,那也一定是不知道哪來的壞女人想要搶她老公,不知道對方是誰?肯定就是秘書或楚楚可憐的鄰家女孩,反正賤人就是矯情。

因果思考解決了人類最懼怕的敵人,不確定性。不確定感會讓人處在備戰狀態,這是千萬年來為了生存所演化的結果。也因此我們常常誇大成功者的一切,這些成功人士必定是做了什麼或具備什麼特質;如果本人說是運氣使然,那一定是謙虛。特別是那些一夕成名的故事,媒體都會大肆報導說他堅忍不拔苦熬數十年終於成功,但默默耕耘幾十年的人多不勝數,只是出頭的人運氣可能稍好,卻讓我們忽略了那沒有站在鎂光燈下的99%。

三十年前台灣百廢待興,因此父母輩的人只要肯吃苦,大多數總有熬成婆的一天。但三十年後的今天,政治經濟都已大大不同,上層的位置被占滿,許多名嘴不肯深究其因,便用零星的特別個案,拿"草莓族""缺乏創新能力"等等大帽子扣下來,當作我們無法成功的原因。

成為報明牌的專家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只要隨機選十萬人,告訴其中一半明天股票會漲,剩下的則說明天會跌,然後留下猜對的那一半再重複一次,經過十次之後,那剩下的97人絕對會奉你為神,認為你一定是財神轉世或者握有內線消息。

看似越合理的故事越討人喜歡。

1.志明單身21年。
2.志明單身21年,大學主修資訊工程。
哪個機率比較高?

很多人都會選 2,因為身邊很多資工系的男生都給我們這種刻板印象。但如果皺起眉頭想一下,馬上就會知道 1 的機率比較高,但我們都活在因果機率與偏見的世界裡。

或許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女生總是不相信當他們問正忙著發呆的男生"在想什麼?"的時候,得到"沒有"這個答案。這些男生也許該準備幾個比較"真實"的故事,免得引來不必要的懷疑。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微創誌]從FoodRobot經歷的失敗看精實創業

最近又再做FoodRobot的改版,希望能更加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案。

因為我很愛吃,但又非常不喜歡踩雷,所以之前的專題便以"如何找到好吃的餐廳"當作題目;從頭開始學寫程式,架網站,讀很多跟創業有關的書籍,考慮使用者體驗等等。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很多事情遠比當初預計的要麻煩也更繁瑣,包括請使用者來試用的文案是要怎麼寫?是用生動有趣的文字比較好?還是營造出一種專業跟機會難得的感覺?

從學期中FoodRobot_v1.0.1做美食拍照上傳評分SOP的徹底失敗,到FoodRobot_v2.0.1做專業食記網誌彙整去驗證一些假設,以及正在開方中的FoodRobot_v3.0.1,想要在這邊分享一些切身的體驗與實行"精實創業"概念的想法。

FoodRobot_v1.0.1做的其實跟現行的App沒有太大不同,只是我們希望透過設計良好的評分機制去創造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讓人們足以找到沒去過但又好吃的餐廳。結果也發現許多幫食物打卡拍照上傳的App為什麼做不起來;除了那些真正有Passion的少數早期使用者之外,一般人就算你苦苦哀求他替今天吃的大餐拍照,那張照片有95%以上的機率永遠躺在手機的記憶體裡,更何況那些不是"大餐"等級的食物。這也是第一版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去建立一個更好的評分機制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四星或是五星對於使用者而言差別不大,不過評分機制還是有它的價值存在,對於越長期的事務越有其價值。但是台灣的餐廳能撐過5年的只有5%,很多餐廳是因為宣傳不佳而收掉,依靠長期去累積優良評價救不了這些懷著夢想卻脫離現實的餐廳。

既然依靠大眾建立DataBase這個方式看起來不可行,我們便打算在FoodRobot_v2.0.1導入專業美食部落客的食記,也認真將精實創業的概念付諸實行。第一版的網站總共開發了六個月的時間,第二版從構想到付諸實行到請使用者來試用總共只花了三個禮拜的時間。當然因為Programming的能力有所提升所以加快了開發速度是一個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強迫自己奉行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觀念,優先開發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功能,因為關於這個核心功能的假設如果失敗,所有的時間就是浪費掉了。

FoodRobot_v2.0.1中驗證了很多假設,讓我更清楚未來的方向應該是什麼,但離開發中v3的概念還有一大段的距離。很多概念都是必須跟外界激盪之後獲得的,當初的想法"如何找到好吃的餐廳"本身並不是一個足以商業化的構想,但透過學習驗證跟似乎就慢慢看到一個可以走的方向。


這是PC-Home董事長詹宏志先生跟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先生上節目的訪談,裡面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內容。裡面也提到,就算實行了精實創業的概念,也只是讓成功率從1%變成2%。但那也是自我實現的一個證明。

創業是一個認識真實世界的過程,去看得更多想得更多學得更多。

Keep Hacking Everything.

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不要試著修好別人,真的!

絕對不要試著修好別人,就算他是你的男女朋友,除非已經到了論及婚嫁的地步;不過如果到了那個地步還需要修,就快逃吧!

我一直都是一個說話很直接的人,只要我們有一定的交情,不管好的不好的我都先講再說,因此常常發生前一秒剛錶完人,下一秒還要硬著頭皮跟對方打招呼的窘境。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追求更好的自己,如果有人當面指出自己的錯誤,情緒歸情緒,至少更認識了自己。

但我現在不這麼想了。

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人是你有能力修好的,任何!跟玩遊戲一樣,那些NPCs愛怎樣就怎樣,除了不斷重複老掉牙的對話之外,你們之間就到此為止了。

我一直都覺得從遊戲中可以看到真實社會的縮影,只要扣掉炫麗的魔法跟打不死的主角,這次就用玩遊戲的心得來對照一下人生好了。

  • 大部分的時候人生就像單機遊戲,劇情是不能自己選的,但是我們有權利選擇關掉不完。很多人一邊罵卻玩得更兇,只是在現實中我們稱它為爛好人而不是宅男。
  • 每個遊戲裡面都有茫茫多的NPCs,他愛幹嘛就幹嘛,你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好心勸他不要去送死還被罵,所以還是乖乖解自己的主線吧。
  • 不要期望靠NPCs Carry你過關,通常他們都是最晚出現又最令人失望的,看看那精美的分組報告,我們都當過主角也當過裝死的NPC。

所以下次如果有發現等級相近又談得來的人,絕對不要輕易的放他跑掉,可以互相Carry的隊友根本可遇不可求。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有所謂的1+1>2,絕大多數的情況都是1+1<2。(依照心理學的打醬油定律。)至於那些修不好的NPCs,絕對不要浪費自己的時間來嘗試修好他!

如果今天不小心跟NPCs站在同一條船上,快逃吧!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不要做生涯規劃的奴隸

終於到了21歲,即將大學畢業,人生似乎第一次得到了主導權,很多人卻慌了。先工作還是先念研究所?要不要出國念書?大學選擇的科系出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最近很瘋創業,我是不是也該去創業?這些問題的共通點是什麼?都是錢,多或少罷了。

除了賺更多的錢, 似乎就沒有其他的人生目標了。

在台灣,"念書考試"這四個字可以說是21歲之前的人生總概括,只為了競爭。

讀國文並不是為了看懂唐詩宋詞文言文的意境與歷史,只為了能在學測時拿到國文滿級;學樂器不是為了能聽懂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只是證明自家的小孩比別人更有才藝。台灣的教育是不斷的競爭,台灣的社會價值是不斷的比較。

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收入是不是比別人少?以後的房子是不是比別人小?身上的衣服是不是比別人貴?社會地位是不是比別人高?身價上億卻妻離子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我們就是看不見。

人生的目的不再終點,而在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就跟打電動一樣,有趣的是升級中的故事劇情跟成長,滿等神裝之後除了拿來炫耀之外還有什麼樂趣可言?

大家都希望在升學求職的過程中有公式攻略可循,怎樣的配置會得到最大的效益?哪個選擇才是最佳解?只在乎什麼職業最強,而不是你最喜歡戰士或法師。同學之中這種人還真不少,問他們為什麼要讀研究所,得到的答案是因為已經在這個科系讀四年了,成績也還不錯,路都鋪在那裡的,就繼續走吧。

很多人受經濟壓力所迫,沒得選擇自己的人生,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換來家庭的安穩,那是他們追尋的人生意義。但那些有權利卻不願意探索自己,找尋自我人生意義跟目標的人,真的很可惜。

從大三開始,我不曾問自己哪個選擇比較好;只問十年或二十年後,我會不會因為當初沒有做這個決定而後悔?

人生的目的不再終點,而在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

不知道要念先研究所還是先工作?不知道要不要出國念書?不知道要不要創業?
去星巴克點杯咖啡,用一整天的時間好好問問自己吧。

在見祖宗之前能替自己負責的,只有自己。

共勉之。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我們是不是被22K議題降低了自己的估值?

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22K究竟是否達到薪資正義或滿足勞方權益,只是想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22K對於我們自身估值得影響。

假設我今天拿到某科技公司的Offer,我的直覺告訴我這份工作至少要有45K左右的月薪,但這種判斷到底是怎麼得到的?

當薪資這個字眼浮現的時候,直覺非常快速的去搜尋腦中跟主題相關的記憶,並且根據我既有的意念與想法做判斷,我連想都沒有想,就直接從直覺那裏得到答案。

仔細去思考時,大概可以回推直覺判斷出45K的過程:高科技產業的工程師薪資通常較一般人來的高,應屆畢業生有很多人拿22K,台灣平均的薪資是34K,假設工程師的薪資與22K處於兩個極端(因為我想不到比園區工程師工時更長的受雇職業。),因此得到了45K這個數字。

22K與34K都是已經存在我腦中的印象,我無意識的將這些資訊當作一個基準點,再參考自己的意念去調整判斷。那如果我今天被告知台灣人的平均薪資是30K,對園區工程師的薪資估值會不會下修到38K?

再思考一些更平常的例子,之前有一陣子鬧奶荒,牛奶一瓶難求,某家大賣場就貼出一人限買三瓶的告示,我們家除了煮咖啡基本上都不喝牛奶,但也因此買了兩大瓶,其他消費者車上也都裝了滿滿的牛奶。在沒有看到告示之前,買一瓶就已經怕喝不完,但賣場告示除了令我產生一種"限量是殘酷的"觀感之外,也偷偷將基準點設為三。我知道家裡牛奶的消耗量不大,因此再將三下修到二,卻仍是比原本需要的多。

今年的寒假也放了一個月的時間,但小學生也放一個月,便讓大家覺得今年寒假特別短,因為印象中大學生要比小學生晚開學早放假。兩者之間雖然是獨立的,但小學生的放假長度依然成為我們判斷假期長短的基準點。

房仲業者與律師經常使用這種心理來影響我們和法官的決策,儘管有些數字高到離譜,卻仍是會產生影響。假設某保險公司遊說立法委員將意外事故賠償金上限定為一千萬元,雖然往後的賠償金額皆不會超過這個數字,但較輕微案件的賠償金額也會被提高。

假如有人預言你未來可以活到300歲,雖然你完全了解這個可能性趨近於零,但仍會認為自己活到80歲不是問題。

我們對自己的估值會不會受到22K議題的影響?多多少少吧。

p.s.如果想要克服基準值的影響,參考統計數據與事實是比較好的做法。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為什麼人們經常答非所問?

今天在台北車站的一之軒買伴手禮時,我在養生紅豆捲與抹茶紅豆捲之間猶豫不決,基於養生兩個字,我還是決定要買前者作為給長輩的伴手禮,但又不確定它的養生定義為何,便請教店員:養生這兩個字代表它是不甜的嗎?

店員:這個紅豆捲很好吃,賣的也很好。

於是我就拿著養生紅豆捲走了出來。實際上,我並沒有得到問題的確切答案,究竟它是不是無糖的?但我當下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人們對於自己不知道的問題,會自動轉化成較簡單且能根據自身經驗回答的問題,以克服自己在說出"不知道"時產生的危機及窘迫感。

當店員在聽到問題的瞬間,他的直覺自動將無法回答的問題:這個紅豆捲是有糖或無糖?轉換成能根據自己銷售經驗判斷的問題:這個紅豆捲賣得好不好?整個過程快速且不耗力,當事人自己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

那我的思考又出了什麼問題呢?我所關心的,是這份伴手禮是否會受對方喜歡?在聽到"賣得很好"這幾個字時,我的直覺將之轉化為:這個紅豆捲大家都喜歡。因此它輕鬆的克服了我的懷疑與不確定性,促使我沒有繼續追問未被回答的問題。

人們會偏向相信與肯定,並忽略模稜兩可的不確定性和壓抑懷疑。

類似的情節不斷在身邊上演。某堂通識課時上台報告,對於教授提出的問題給了一個含糊不清但部分正確的答案,教授了解到那個部分的正確性,並傾向肯定你了解其他含糊不清的部分。在被問到:這個總統候選人的政見如何?時自動將問題轉換為:我對於這個候選人的印象如何?

在很多時候,這種直覺式的回答及簡化問題是相當危險的。當我們面臨急迫且無法根據既有經驗做判斷的問題時,直覺會自動簡化並找出一個足夠簡單的替代問題,但兩者常常是沒有關聯性的,就像有沒有糖和賣得好不好一樣,並且自己本身不會意識到

下次碰到無法瞬間回答的問題,記得提醒自己放慢腳步,讓思考接手處理問題,而不是輕鬆接受直覺的"好意"。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萬年科員說的是不是你?

前幾天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學長來交大為通識課做一個總結,可以算是最近聽過的演講之中最具有見地跟啓發性的。學長在演講中不斷提到萬年科員這個名詞,並勉勵我們不要成為其中之一。

萬年科員是指那些在三十多歲就遭遇到職涯瓶頸,永遠無法脫穎而出成為高階主管,人生就此卡住,不上不下。

杜書伍學長指出,萬年科員通常有幾個特徵:

  1. 謀職的條件是:錢多事少離家近。
  2. 總是以個人的角度看事情,人人為我。
  3. 容易隨著外界雜訊干擾,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這樣的人約莫佔了70%,真正的精英大概佔3%,剩下的27%就先估且稱為一般人吧。這個比例並不是按照專業能力來區分,而是單純以心態及思考模式為衡量。


從職場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很輕易地驗證這個數據,高階主管佔組織的3%,中低階主管佔27%左右,剩下70%的是一般員工。

這邊也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人們容易過分高估高階主管與中低階主管的人數,忽視真正統計上的數據。職位較高的人象徵成功,我們也都喜歡小蝦米搏倒大鯨魚的熱血故事,在無意識之間大腦會將這些印象的重要性放大,讓我們高估成功的機率以及成功人士的數量。
當然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們討厭失敗,那些奮力一博但最終失敗的人,都會被我們拿來當作自己後見之明的印證。(我早就說過你不會成功了,你看看你。)

最近市面上探討思考謬誤的書籍很多也很有趣,可以買來一讀。我最近在讀快思慢想這本書,真的非常精彩,讀到一個段落再寫一些心得。

坊間大部份的言論,都是說給萬年科員聽的。你一定聽過其中一些。

像是有很多政(ㄗ ㄨ ㄟˇ)論(ㄆㄠˋ)節目,會找一些看起來很平凡的上班族來發洩,抱怨他們每個月的薪水扣掉房租水電通勤費,買房子要不吃不喝四十幾年(就是買不起嘛)。

薪水四十年都沒有調整到底是發生什麼事?

也有人會說,那都是資方跟財團的陰謀,無所不用其極壓榨我們這些小老百姓。
就我所知,真正薪資只有22k的人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少(低底薪高獎金的職業不在此列,如業務房仲等。),而且,如果這個老板一直壓榨你,你為什麼不離職?

最弔詭的是,這些來賓都在節目上口若懸河,講得通情達理又絲毫不會怯場,有這種邏輯能力跟口才的人,用22k就可以顧到,根本就超賺!

這可能會發生嗎?機率超級小,我只能猜測是因為節目需要逢場作戲。
電視媒體的收入取決於收視率的高低,因此節目的口味必須符合市場上最大的客群,也就是這70%的萬年科員,因為他們只在意自己,是非對錯真假什麼的不重要。

聽說某企業年終獎金很高,就懷疑一定有官商勾結。公務人員18%制度的確已經不合現況,需要改革。但大家在意的是能不能把別人口袋裡的錢拿出來分掉。我過的不好,大家應該要跟我一樣差。媒體大肆報導,萬年科員跟著瞎起哄,整個社會越來越亂。

當日常全部充斥著這種萬年科員的言論,便會有更多人慢慢變成萬年科員。

不想在三十歲人生就卡住嗎?杜書伍學長也提到一些方法。

以組織的角度思考事情。

走在馬路上,萬年科員當然會覺得應該要全部都是綠燈,讓我暢行無阻。
以“用路人”為組織思考,紅綠燈或機車二段式左轉都是必要的政策,去確保組織的運行。

通過總量x分配x綜效=最大效益來武裝自己。

一天工作多久?時間怎麼分配?分配的各項之間是否相輔相成?
透過思考這三個問題,將自己學習的效率最大化。

多思考。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不管他們被問到什麼問題,都能井井有條的回答。這絕對不是因為他們天資過人,頭腦極好。非直覺思考是緩慢且耗力的過程,這些強者都是在平常就將這些問題經過思考整理,在臨場被問到時直接從記憶中讀取。

台灣是一個雜訊密度極高的社會,每天都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萬年科員的思考模式,共勉之。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大學畢業即失業,究竟是活該或還是被迫?

今天只要打開電視或網路媒體,就可以看到一堆大學應屆畢業生哀哀叫,說他們如何淒慘,大學畢業這麼久卻還找不到工作,或是薪水只有22k之類的。年紀稍長且成功的那一代不斷批評我們是草莓族,幼稚又沒有創新能力。

這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

1954年台灣大學的錄取率是20.27%,到了2008年大學錄取率飆升到97.8%,人人有獎的時代來臨了,再也沒有人不能念大學,只要你繳得起學費。完完全全滿足了中國自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於是全台灣的年輕人全部擠向大學,不管你是台大交大清大,還是元智玄奘中華,以及最近一夕之間爆紅的台灣首府大學,至於要讀什麼系?Really don't care!
看起來完全沒有問題,就像馬英九總統說的,台灣的大學錄取率之高,是世界少見,我們應該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公民素質。

世界少見究竟是台灣太強,還是台灣做了人家不敢做或不願意做的事?

在1954年有20%的年輕人會就讀大學,去學習那些深奧的知識,成為台灣某方面的頂尖知識學者。你會別人不會的,市場也還很新,無論是謀一職位或自行創業都不是問題。那沒有錄取大學的另外80%,則去當建築工,木工,廚師等等需要大量練習及傳承的職業,或者是服務業,工人。

到了2008年,一塊招牌掉下來砸死三個,都有大學學歷。大家都認為自己是高知識份子,只想坐在辦公室內吹冷氣,就算有人今天豁然頓悟想要去找木工師傅拜師學藝,大概也會先被父母狠打一頓。

那原本這些需要80%人力的工作誰去做?沒有人。

原本20%的職缺被稀釋了5倍,找不到坐在辦公室的職務應該要是常態才對!

暑假時我家的冷氣故障了,酷熱之下立馬打電話去問冷氣公司是否能派人來修,沒想到對方回答我至少必須等2個禮拜以上。這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矛盾,傳統產業大喊找不到人,大學生哭訴找不到工作。

那,我們這些升斗小民該怎麼辦?

現在這個世代已經改變了,只有一技之長已然不能保證溫飽,除了去考國考當公務員,我們還能有什麼選擇?

在做決定之前,必須要徹底瞭解目前的狀況。

以我自己為例,高中考大學時只想著玩,哪有那個美國時間去考慮自己以後要幹嘛,我大學要讀什麼系。當時聽說念電機電子領域的都是人才,科技新貴也很令人羨慕,於是我填了電子系。至於電子系要念什麼?工作內容是什麼?誰管它,以後再說吧。
以前覺得念書我也還可以,考試也沒有那麼困難。直到上了大學,我真的了解到什麼叫做天份,就算花了三倍以上的時間唸書,分數永遠只有別人的三分之一。

這下死定了。

我也想過去補習班,拼死拼活把電子學念起來,乖乖去科技公司工作,職業受人景仰,在親戚面前可以拿來說嘴,薪資也不少。

但是,那會很痛苦,每天就這樣得過且過,跟同學互相挖苦科技新”跪“的生活。

那我個人的優勢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

雖然我的數理邏輯並不是萬中選一,考試都被大神電假的。但我管理相關的課能夠很輕鬆地理解,美術也還可以,幫系上設計過文宣跟海報。特別是我非常喜歡自己去創造一些東西帶來的成就感。
所以我決定把網路程式設計當做我的專業,它可以兼容我的優點跟特色,未來網路創業也有一技之長,不必拜託他人去實踐自己的想法。

未來的知識工作者必須對自己的工作抱有巨大的熱誠,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更棒更快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根本不存在,抱持這種心態的人都只能成為萬年科員,人生在三十多歲就卡住了。

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幾乎已經是必然的事情,21世紀我們必須更努力的活著。不要指望政府會解決你的問題,不要指望隨隨便便就能過好生活,去考公務員也必須要經過一番苦讀,努力努力更努力。

Don't follow your patient, follow your effort.

Effort有很多種,包括天份及後天的興趣培養等等,跟著潮流不一定會到達新大陸,做自己有effort的工作至少更有成就感更快樂。

不要被外界的聲音所迷惑了,這些失業的大學畢業生究竟是為什麼找不到工作?自己是不是跟他們一樣?絕大部份的情況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要因為媒體這樣報,就急不可耐的找一份不喜歡的工作糊口。

大學畢業即失業,到底是活該還是被迫?

如果有人去做份調查統計一下,他們的專長是什麼?他們想做什麼?我想應該會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