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專家的預測有多準?最好不要抱太大希望

昨天的文章有提到,某檔股票的股價會跌還是漲取決於大多數人對"這家公司的價值是否充分反映在股價上?"這個問題的判斷,而不是取決於K線圖的數據。有趣的問題是,那些操盤高手跟專業經理人為什麼可以如此肯定地做出推論?為什麼聽了分析之後我們也覺得應該是如此?

分析K線圖需要專業的技術訓練,分析該公司的財報與新聞的背後含意也需要專業訓練,並且這是少數"看起來"與公司價值最相關的資訊,這些經理人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做出判斷。如果跟預期一樣,那就是經理人專業能力的證明;如果不如預期,他們也會找到造成"意外"的因子。

因為這些專業能力讓經理人產生能預測股價的錯覺,這些分析都是有效的,儘管它不能回答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人們會相信自己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所得到的結論,並且過分自信。調查一下身邊有在玩股票的朋友,賠的永遠多於賺的,這些人怎麼就這麼相信自己能比大部分人做得更好?並且在受到教訓之後依然故我?

未來不可預測的想法被容易解釋的過去所掩蓋。在我們為歷史找到說法之後,很難相信重大歷史事件是由機率決定的。生物學上人類是男或女的機率都是二分之一,所以這個世界有二分之一的機率沒有希特勒這個壞蛋,但如果歷史書上對於二次世界大戰的解釋是因為"名為希特勒的受精卵不小心帶有Y染色體"你大概會抓狂。

短期的趨勢是可以預測的,我們可以從這個人近期的成就及行為推論他不久後的成就,但不能保證十年後他會不會變成通緝犯。短期跟長期的分界很曖昧,可能從數秒到數年,間隔越短準確度越高,但坦白講我們根本不能"準確的"預測未來要發生的事情,未來本來就是不可預測的!

下次再聽到那些趨勢大師或專業人士對未來頭頭是道的分析跟預測,你應該要心存懷疑!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最壞的時代,或許最值得放手一搏!

我一直認為股票是一個風險極大的投資活動,當沒有任何資訊時,預測明天的股價根本就是一個擲骰子的過程;當握有資訊時,要如何確定這不是那些CFO的圈套?釋出利多消息把眾多散戶套在高點,接著公布歸損慘重的財報,一瞬間就是上億的財富轉移。

最無法理解的是那些電視台的操盤講師,拿出一堆K線圖講得口沫橫飛,但他們憑什麼知道明天的股價"應該"要在哪個水位?K線圖是過去股票價格變動的紀錄,但影響股價的關鍵問題是"公司的價值是否真實反映在股票價格上",那又是誰來決定這家公司應該值多少?這就像是一道選擇題"一客牛排450元是貴還是便宜?"如果多數人覺得貴,那價格就會跌;反之則會漲。這些專業操盤手有辦法預測這個問題的結果嗎?

對股價"最有效"的預測大概只能維持在數秒到數小時之內,已經漲的股票會繼續漲,開始下跌的股票會繼續跌,但到底能預測多遠?這條界線是非常模糊的。

找工作跟買股票很像,我們只知道這個產業"現在"怎麼樣,幾天後怎麼樣或許還能做較準確有效的預測,幾十年後呢?我們根本沒有那個能力。但偏偏人生是長達數十年的歷程,那我們該怎麼管理風險呢?

事實上我們並不能"管理"風險,下個月會不會被裁員?下一季公司會不會破產?明年會不會發生金融風暴?這些都是我們不能回答也不能阻擋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增加我們所能"承受"的最大風險額度,可以簡單的用儲蓄除以每日最低開銷來代表。

風險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於某個決策的機會成本有多高,買股票最慘的狀況就是股票價值歸零;但如果是融券,所面臨的風險就是無限大。同樣的,在剛從學校畢業時我們所面臨的決策風險較小,因為我們不用養家活口,薪水也不是那麼高,特別是景氣蕭條的時候;但一旦結婚生子,光是想到下個月的尿布奶粉錢就足以對任何冒險舉動望而怯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年輕時所能"承受"的風險相對較大,因為我們沒有太多東西可以失去。

想要來一次逆轉人生的豪賭?現在或許是最好的時機。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人生一定要先苦後甘?或許我們還有選擇

犧牲當下的快樂去爭取更好的未來,這是台灣學生一直以來被教導與奉行的生活模式。很多人甚至將這個習慣維持整整一輩子,努力工作,拚升遷加薪,不斷追逐人生的某種地位或成就。不幸的是,達成目標之後所得到的快樂相當短暫,因此他們又擔憂起來,繼續為下一個目標任勞任怨。台灣大多數的人都屬於這種"延遲享樂主義",他們是活在未來的人。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活在現在的人,將自己每個月不多的薪資花個乾淨,鮮少或完全不考慮往後的事情。他們討厭工作,認為逃避痛苦就是快樂,所以很多人想要去考公務員,有些甚至逃避所有關於"未來"的話題。算是典型的"及時行樂主義",在面對越不確定的未來就顯得越吸引人。

"虛無麻木主義"在年輕世代最常見,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狀態不好,將來也不會好到哪去,那就乾脆認命吧。這些人活在過去,對人生跟未來呈現放棄狀態,宛如行屍走肉。

工作是痛苦的,因為拿薪水所以被罵是應該的,各種消極又無奈的言論充斥著社會,難道我們就沒有其他選擇了?

台灣現在已經算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怎麼說呢?階級之間的流動性降低是顯著的特徵,因為大部分的機會都已經被發現跟佔據了,各行各業發展漸趨穩定,想要鹹魚翻身就更困難了。

資本重商主義似乎也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或許是時候回頭看看人類到底需要什麼?到底該追求什麼?是豪宅名車?還是功名權力?

或許還有第四種主義可以讓我們選擇。

仔細觀察身邊的人,總有那麼一兩個能夠同時兼顧現在與未來。他們的工作或許沒有這麼"前途無量""年薪百萬",但工作本身會帶給他們樂趣,也能兼顧到未來的發展。因為這個工作是他有興趣的,當工作不再痛苦,所得到的成長與進步也較痛苦的人多,同時投資現在與未來是可能的。

在物質這麼充裕的時代,要找到一份能餬口的工作並不困難,或許我們可以有新的選擇,兼顧現在與未來的快樂,而不是只追求物質的極致。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創業只需要好的點子?別開玩笑了

經常聽到一些有錢的大老或創投會對那些滿懷熱誠的年輕人說,只要有好的 Idea 就可以出來創業,其他的東西可以找他們幫你。如果你信以為真就大錯特錯了!

什麼叫做好的 Idea?可以解決人類生活的某些問題,這些問題還必須"值得"被解決。可商業化。可規模化。三年可以做到損益平衡。商業模式前所未見。如果對這些問題都沒有把握回答,或一項都不符合。恭喜你,這才是創業的常態,特別是網路創業。

沒有人在決定要創業的那刻就有完美的 Idea,GOOGLE不是,Facebook也不是。最後會成功或者令人驚豔的點子都是經過不斷的琢磨與優化才有機會發亮,要在一開始就有一個讓別人覺得"足夠好"的 Idea 根本難如登天,因為那些評價你 Idea 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市場有多大的潛力或需求,更何況一開始的 Idea 跟受過市場考驗的版本相差十萬八千里。現在的 Idea 不好不代表這是個注定失敗的 Idea !

創業需要的,是一個"可行"的 Idea。

你可以做一些實驗去驗證他,慢慢找尋可商業化的模式,不斷的改版,不斷的測試,直到資源耗盡或者發現新大陸。所以他只要可行,趕快做一個原型去餵給市場,這才是真正的驗證方法。經過幾次之後,你的 Idea 雖然不會是天下無敵,但也會比當初好上太多!

創投在乎的是你的商業計劃書可以幫他賺多少錢,回收有多快,投資報酬率有多高。所以在你真的建立了一些里程碑之前,還是乖乖殺怪練等,也算是對自己負責吧。

想要做APP?想要做濾水器?還是想要做永靈刀?不管你想要做什麼,都先生出個prototype丟去市場聽聽反映,如果連個水花都沒有,就摸摸鼻子再試一次吧。

不管怎麼樣,想要看看有沒有水花,總要先丟個東西出去看看吧。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微笑曲線是舊時代理論,不是宇宙真理!

之前上學校開的"企業經營通識講座"時,教行銷學的老師曾說微笑曲線是有問題的,甚至誤導了非常多的企業,但很多人依然奉微笑曲線為真理。趁著寒假有空,特別買了一本施振榮先生自己寫的微笑曲線專書,自己研究一下到底原版的微笑曲線是在說什麼。

看完書中談微笑曲線的部分,我認為施先生所談的品牌與我的認知有所不同。書中的原句是"做品牌就是把微笑曲線端到端做最作有效的整合,然後再提供給消費者。"


我認為品牌是消費者對於企業或商品的印象,可口可樂的品牌印象是快樂,華碩的品牌訴求是"華碩品質,堅若磐石"。品牌是在行銷中藉由公司的願景或訴求去塑造,再貫徹延伸到產品上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價值。

最近政府不斷捧紅台灣自有品牌如HTC等,接著反過頭來呼代工產業的巴掌,認為代工是低附加價值且落後國家在做的事情。日本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曾說"松下電器的真正使命,就是生產再生產,使物質變成無限多,使人們能買到便宜的東西過上舒適的生活。"台灣的代工廠也在做一樣的事情,大家卻只看到"毛三到四"。

很多人只看到凡是掛上Nick標籤的球鞋就能賣較高的價格,因此也立志要做品牌好賺更多的錢,以為只要請一些名人巨星代言,花大把大把的宣傳費好像就能塑造品牌。那根本就稱不上是做品牌!只不過是用錢堆出來的假象!

書中也列舉ARM公司作為"印證"微笑曲線的案例,ARM公司專注在處理器的研發並將製造授權給硬體製造商的商業模式,到底是因為ARM公司有先見之明所以只專注研發跟品牌?還是製造所需要的資本太高,不得以之下只好採用這種模式?恐怕只有ARM自己知道。

這種後見之明的論證方式是非常危險的,成功就是符合理論,不成功就是哪裡做錯了。問題變成檢討那些失敗的原因,而不是理論本身的正確性。"我五年前就說過了"這種話只證明當時可能"運氣好"猜對一次,那些沒有預言成真的到底有多少永遠都不會知道。

微笑曲線是施先生總結自己二三十年的經驗而成,可以做為過去的印證與公式,卻不一定能複製到未來的市場。特別是在Steve Jobs帶領蘋果崛起之後,設計思考與顧客導向成為顯學,人類的消費模式與需求也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依照過去的生產導向已不足以保證企業的永續成長。

微笑曲線是過去三十年來 inside-out 思維的代表,世界已經走到另一副光景。現今的創業者面臨的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必須精準洞察人類新的需求,才有可能鹹魚翻身。"垂直分工,水平整合"這八字微笑箴言對資源極度有限的創業者來說,只是空談罷了。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人們應該更在乎"運氣"這件事

以前我是個堅信人定勝天的人。如果跟父母相處不容洽,肯定是自己的問題。如果書念不好,肯定是自己的問題。更不用說22K的議題,絕對是自己的問題。

這個社會也是用事在人為的態度去審視每個人的成敗。如果這家公司成功擊敗他的競爭對手,肯定是因為有高瞻遠矚的執行長或獨步全球的技術。如果這個人能夠鹹魚翻身,一定是小時候天資聰慧或堅忍不拔。這些故事或人格特質似乎都離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太過遙遠。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媒體或商業書籍拿成功的公司跟他的競爭對手做比較,前者通常都有高瞻遠矚的執行長,後者的執行長不是瞎了眼就是腦袋裡裝豆腐。世界級的公司怎麼會請腦袋裝豆腐的人來當執行長?這些不過都是後見之明而已。

我們習慣用後見之明去評論每件事,神化那些成功人士,彷彿他們身上的每個人格特質都值得被學習,每一句言論都是金科玉律。媒體絕對不會報導這些人的成功是因為"運氣比較好",而是想盡辦法從他們身上找出任何可以導向結果的原因,如果哪天某國研究發現不戴手錶的執行長較成功是因為他們可以"較沒有時間壓力可以專心做好當下的事"也不稀奇。

當下的表現 = 當下所累積的實力 + 運氣

我們可以預期這次表現比較好的選手下次會退步,這次成績較差的下次會進步。運氣是造成短期波動的因子,但我們卻會將原因歸咎為手感慢熱或者最近不努力。我們把運氣當作一種投機行為加以排斥,說別人運氣好等於否定對方的實力或努力,但現實生活中,運氣是我們站在目前這個社會階層的最主要因素。

學測考試時能發揮實力就比那些失常的人運氣好,擁有和諧的家庭就比大多數的家庭運氣好,不用挨餓的就比流落街頭的運氣好。

當然長期下來努力所佔的比重就會超過運氣,因此還是可以透過努力讓日子變得好過,但要想鹹魚翻身一步登天,就要看運氣了。

每件事的成功或失敗,到底運氣佔了多少比重?

想一想這個問題,或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實力,也能更理解其他人的遭遇。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我們都活在故事中,沒有?那就自己編一個。

我們就是沒有辦法接受一個單純的狀態敘述。

志明單身21年。

在得到這個訊息的當下,腦中就有好幾個合情合理的故事任君挑選。要馬他是個宅男,不會打扮口才不好;要馬他從小都讀男校,個性害羞內向不擅與人交際。如果再告訴你志明燒得一手好菜,長相斯文且人緣不錯,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表現出驚訝,但仍會絞盡腦汁拼湊出一個可能的解釋。志明一定是同性戀,或者他有異性恐懼症,小時候受過創傷等等。我們就是沒辦法單純的接受這個事實,反正事出必有因。

條件不錯卻一直被打槍的好男人大有人在,如果硬要說為什麼?就是時候未到如此而已。
(至少我認識蠻多這樣的人,他們或許不太會跟女生互動,但那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練習!)

把這種因果性的思考模式發揚光大的就屬八點檔連續劇,女主角就算是不小心吃壞肚子,那也一定是不知道哪來的壞女人想要搶她老公,不知道對方是誰?肯定就是秘書或楚楚可憐的鄰家女孩,反正賤人就是矯情。

因果思考解決了人類最懼怕的敵人,不確定性。不確定感會讓人處在備戰狀態,這是千萬年來為了生存所演化的結果。也因此我們常常誇大成功者的一切,這些成功人士必定是做了什麼或具備什麼特質;如果本人說是運氣使然,那一定是謙虛。特別是那些一夕成名的故事,媒體都會大肆報導說他堅忍不拔苦熬數十年終於成功,但默默耕耘幾十年的人多不勝數,只是出頭的人運氣可能稍好,卻讓我們忽略了那沒有站在鎂光燈下的99%。

三十年前台灣百廢待興,因此父母輩的人只要肯吃苦,大多數總有熬成婆的一天。但三十年後的今天,政治經濟都已大大不同,上層的位置被占滿,許多名嘴不肯深究其因,便用零星的特別個案,拿"草莓族""缺乏創新能力"等等大帽子扣下來,當作我們無法成功的原因。

成為報明牌的專家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只要隨機選十萬人,告訴其中一半明天股票會漲,剩下的則說明天會跌,然後留下猜對的那一半再重複一次,經過十次之後,那剩下的97人絕對會奉你為神,認為你一定是財神轉世或者握有內線消息。

看似越合理的故事越討人喜歡。

1.志明單身21年。
2.志明單身21年,大學主修資訊工程。
哪個機率比較高?

很多人都會選 2,因為身邊很多資工系的男生都給我們這種刻板印象。但如果皺起眉頭想一下,馬上就會知道 1 的機率比較高,但我們都活在因果機率與偏見的世界裡。

或許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女生總是不相信當他們問正忙著發呆的男生"在想什麼?"的時候,得到"沒有"這個答案。這些男生也許該準備幾個比較"真實"的故事,免得引來不必要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