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測評>Wrapp-即將登陸!實體通路新行銷

 經過一個禮拜的 EDA project 轟炸,終於又有時間可以寫測評了!不得不說寫程式實在是一門極度需要經驗的課,debug 所需要的時間遠遠超過想出怎麼寫的方法......。

 這次介紹的是跟 Karma 同屬送禮 App 但概念幾乎完全不同的 Mobile App - Wrapp
相比於 Karma 的電子商務策略,Wrapp 則是在一開始便宣布不會加入這場正在興起的 Mobile 電子商務大戰,完全以為零售商行銷為主軸的送禮服務,他們只提供特定商家的折價券且有一定的免費金額 (EX:$5),旨在提供一些折扣讓消費者願意到實體店鋪中進行消費行為,讓他們願意掏出更多的錢。

至於台灣地區,Wrapp 則已經成功延攬曾任 eBay Taiwan 策略長的資深網路人陳仁彬為台灣區總代理,即將進軍台灣市場!


請使用者登入 Facebook 帳號已成為每個 App 都必須依循的規則,畢竟九億的使用者相當於世界上第三大人口數的國家。並且如果你有 Smart Phone 所以也有 Facebook 帳號的推論相當合理。這中間的轉換率應該是非常高的,並且會隨著越來越多應用程式需要 Facebook 授權,而日益提升。

不過 Wrapp 還是看到了會介意隱私權的人們,強調所有的 Post 都會先經過你的許可,也降低這類使用者的戒心。上方則是各合作廠商的商標,數目並不算多。


功能主要分為 Celebrate, News, Wallet 三塊,Wallet 是用來儲存好友寄給你的折價券,小編猜測 News 應該是提示你最近有哪些朋友有送禮券給你或者是依些社交性質的功能,Celebrate 的介面跟 DropGift 的相似度高達 99% !其實送禮 App 或網站的長相都大同小異。


 當然使用起來的感覺如何才是重點!所以小編也選了一位朋友來試用一下。


Wrapp 目前支援的國家總共有6個,美國是新拓展的地區,但說好的法國與德國倒是就這樣被河蟹掉了。雖然沒有支援台灣,不過 Wrapp 很佛心的讓你可以自己更換朋友所在的國家 (算是幫小編省了相當多的麻煩,不過只能算是個雞肋) ,所以我就幫她移民到美國了(?


H&M 是一個小編滿喜歡的牌子,雖然台灣還沒有。不過上海早就開了好幾家分店,人少沒人權阿.....。
這裡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設定,小編選了一張 H&M 免費折抵 $5 的折價券,看起來還可以自己花錢提高這張折價券的面額,以這張為例,他居然一毛都不能再提高!可以說是相當照顧使用者的荷包~ˋ( ̄▽ ̄#)ˊ~
不過在試用其他廠商的折價券後,發現他能提高的面額居然是有上限的,提高面額的同時也能提高票卷的有效期限,某種程度上取消了送禮的概念,假若今天朋友送了一張面額 $20 的折價券,但我想買的商品在網站上標示的售價是 $60 ,自己就必須再支付 $40 ,如果我沒有看到喜歡的商品,把它放到過期,朋友作為禮物幫我支付的 $15 就要這樣被黑掉了嗎?

為此小編居然把整個落落長的Q&A看完了,官方回答是:對,我們會幫你黑掉它!不過我們會在它過期以前提醒你的,不要太擔心。
還真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呢.....。

Q&A裡面提到了一些可能會碰到的問題,比如說你可能會沒有辦法贈送H&M的折價券給朋友,因為折價券的數量是由廠商決定的。不過小編想不出來限制這個折價券數量的意義是什麼。一個朋友同時只能給一張折價券,可以取消你寄給朋友的折價券並退款 (不過Wrapp衷心的建議你別這麼做,因為會傷害彼此之間的友誼@_@)
還有寄送的時間好像是不能選擇的,只能在生日當天。


 Don't you want to say something nice?


選好之後就可以選擇以寄送Email或是貼在對方Facebook的塗鴉牆上兩種方式來提醒對方,另外Wrapp大部分的折價券都必須在 iOS 或者 Android 系統的 Smart Phone上才能使用,並不能列印出來使用喔。


付款方式還蠻多種的。


總體而言,Wrapp 算是提出一個很特別的概念,將人們想在對方生日送出祝福的心態與實體店鋪的品牌行銷做結合,也有借用到 uniquo 的總計模式,但總覺得少了一些送禮與收禮之間的樂趣。在生日時收到有趣的禮物是一件非常讓人期待的事,透過折價券的方式雖然迅速便利又實用,但也少了那份喜悅。
生日果然還是要收到王品牛排免費券才對嘛(=θωθ=)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測評>Karma-禮尚往來,連理由都幫你想好


今天要介紹的是 Facebook 在 IPO 之前一連串大手筆收購動作中,也被作為保命手段吞掉的送禮App-Karma!雖然還沒有對外公布收購價格,但以 Karma 在 Blog 上的喜悅程度來看應該也是到了不愁吃穿的地步吧。
不過在台灣的 App Store 是找不到的,為此小編特別去申請了一個美國的 Apple ID 來測試。


 從開啟App看到的第一張圖就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 Karma的訴求,我們只提供好東西。小編沒有試用過不敢說品質有多好,至少裡面賣的東西都滿特別的,也可能只是因為台灣沒有。


介面算是相當簡單,讓使用者很清楚應該要點哪個按鍵來進行下一步,左上角的齒輪可以設定一些關於使用者的資訊,使用條款和技術支援等等。右上角的Redeem可以用來兌換推薦其他使用者所得到的美金。

在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兩個按鈕,Start a New Gift 以及 Add Friends Get $25。可以開始進行送禮或者推薦你的朋友下載Karma來獲得美金,$25目前相當於台幣750塊左右,可以說是非常慷慨的拼命拉人進來。

結果小編點進去一細看,你的朋友下載Karma之後輸入你的code,你們兩各獲得$10,那剩下的$5去哪了?原來在最下面的地方,好像是巴不得使用者最好不要發現一樣才用這麼淡的字體 ˊ_>ˋ 。

不過小編有被騙的感覺,把你跟你朋友得到的$20,再加上如果把他po在你的塗鴉牆上才可以拿到的那心不甘情不願的$5,才有$25這個數字,跟第一眼看到以為可以自己可以全拿的感覺整個差很多.....。


 將選當往下拖就可以看到在設計上Karma大致將誘惑顧客的手段分為四類,分別是Browse Products, Birthday, Celebrations 以及 Celebrate a Friend。Birthday會通知你那些朋友今天生日,那些朋友的生日快要到了,只要點擊朋友的相片就可以開始選禮物。相比之下Celebrations可以說是Karma這個App最特別也最邪惡的設計,他會去掃你朋友最近幾天之內在Facebook塗鴉牆的資訊,只要發現任何可以用來當作送禮名目的字彙,就會請你送個禮來幫他慶祝,真虧開發者想的到這招......。可說是將你的授權使用到了極致阿,可是換個方向思考,往後只要有正妹在塗鴉牆上po一些有 congratulation 之類字眼的近況,說不定就可以收到一堆禮物 ( ΦωΦ) 。


點選送禮後上方會有禮物分類選單以及價格,Karma 將禮物的價格規範在$0~$100之間,也確實很少人會仔網路上買超過$100的大禮吧。不過選單的分類足足有十種,且分類裡面的商品完全超出分類的範圍,小編在 Geek 一欄中居然可以找到 Business Magazine 跟多功能瑞士刀!怎麼看都不是一個 Geek 會買的東西。不過其他東西倒是滿有趣的,像是瑪力歐壁紙或者是星際大戰角色 USB。


 對於這種電子商務的服務來說,第一次的使用經驗是顧客是否會再次使用服務的關鍵因素,所以小編就選了一些禮物來測試一下使用流程。
我選了一件很可愛的嬰兒動物浴巾給我的大學室友,雖然因為小編沒有美國手機,無法測試最後付款的部分,不過我想他如果收到一定會很開心的,至少我會笑得很爽XD。
有些商品他有款式可以選擇,妳可以自己選或讓你的朋友自己選喜愛的款式,算是相當不錯的功能。


我還選了一本在 Facebook上看過可愛狗狗的寫真書,沒想到這種東西都有@_@。選好禮物之後 Karma 會提供一張卡片來讓你寫下你的祝福。


卡片的種類真的是一項非常不必要的選單,因為不管是 Birthday 還是 Just because 都只有一張卡片可以選,很明顯告訴你這是送的,不要要求太多。不過中美習俗不同,所以也不能單以中國人的角度來分析。盡管如此小編還是覺得這卡片著實太陽春了點(  ̄灬 ̄)


卡片也寫好之後就可以點擊送禮進行付款手續,下方也會顯示 Total 的金額,不過很抱歉郵資必須另外付費,雖然這也是滿合理的,另外小編比較在意的是所謂的 Shipping 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在沒有要求地址的情況下可能是取一個平均值。

再寄送禮物的同時也會通知受理人,你可以預先安排好時間以及選擇通知方式,所以地址應該是由收禮人自己填寫,也可以省去問對方地址可能會漏餡的狀況,對害臊的中國人來說是非常棒的設計。不過美國人都比較直接,這對他們來說應該是稀鬆平常。


很不幸的小編只能測試到這裡,畢竟 Mobile這欄可不能亂填( ̄艸 ̄" )
總體來說 Karma 透過網路購物的方式解決了朋友分隔兩地時的送禮障礙,在被 Facebook 吃掉之後可以預測未來的不久將會把業務拓展到全球,如果可以收到美國來的禮物還是挺讓人興奮的。購物體驗也相當流暢,不過帳款支付的部分也很重要,這部分沒有辦法進行測試有點可惜。

準備好在網路上選禮物寄給你的好朋友了嗎?Facebook 將會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在不久之後。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測評>Foodspotting-美食特搜,有圖有真相

iPhone App測評開張!!!
因為小編日後也要寫一些App程式,多看一些其他大大的App總是能對自己有很大幫助的。
也因為主要是寫給自己看得,用字就隨便一點啦XD


 今天要介紹的是被 TIME Techland 列入 50 Best iPhone Apps 2012 中的名字唯一與食物有關的App - Foodspotting!!  其他入圍的還包括Facebook, Flipboard, Find My iPhone等等。

這款App已經算是有點年紀了,5/18日剛更新為3.5版,不過小編之前在搜尋食物相關App時並沒有發現,可能是因為他在台灣的使用人數不多吧,整體使用下來的感覺算是相當不錯,雖然有些功能意義不明@_@,相較於台灣其他的美食App算是非常不錯的了。


打開 Foodspotting Explore 中的 Best 選單 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美味可口的照片。好吧,至少前幾張是這樣,因為這是一款由使用者建置資料的App,而每一筆資料都需要一張照片,所以只要找的到的dish自然都會有一張圖,可選擇直接拍攝或從相簿內上傳,不過他並沒有提供內建的濾鏡或修圖功能,使用者必須有高超的拍照技術或者不厭其煩的使用 Instagram 之類的"科技結晶"來美化照片,無論如何,好看的照片總是能提升我們對食物的興趣,這也是 Foodspotting 成功的地方。

在Explore的選單中,介面的上方有Specials, Best, Nearby, Latest, Following, Wanted, Tried, Loved八個區塊,而在Best中,可以使用GPS定位或者是自己輸入地址的方式來搜尋附近最多人喜愛(Loved)的dish,資訊相當豐富,除了價錢及營業時間外可說都包含到了。



除了從最多人喜愛開始排序的 Best ,製作群也提供最後更新的排序 Latest,雖然可以用來追蹤App的使用人數與資料更新量,不過小編覺得這個功能對使用者來說相當雞肋。

Nearby 則是提供使用者離自己最接近的dish作為覓食參考,右下方也有距離,不過小編用Google Map 稍微測量了一下,這裡的距離應該是兩點間直線距離,只能勉強做為參考價值。
Following 則可以追蹤其他人的 dish,社交正夯。




Specials 功能什麼都找不到,可能是資料太少,不過小編猜測這應該是攸關Foodspotting商業模式的功能,畢竟這個App從下載到使用沒有一個功能是需要收費的,也沒有任何的廣告。如果不是佛心來著,那Specials大概可以提供一些跟商家簽約的折價卷或者是活動來賺錢,類似愛評網的模式。

再來就是小編無法理解的功能,Wanted 跟 Tried 以及 Loved,會說無法理解是因為這三個選項在你對某個dish進行評論的時候只能三選一,所以合理推測,我選 Tried 而不是 Loved 表示這道菜我吃過但她不好吃,我喜歡這道菜但不代表我吃過?!小編覺得直接把 Tried 拔掉或者換成 Hate 更直覺一點,也能減少民眾踩雷的機率。

Wanted有點想吃又吃不到的感覺,不過小編覺得這也是可以拿來營利的部分,比如說在該商家有特惠活動的時候寄通知給你之類的,只是應該能有更主動的做法。


 Place這個功能可以讓你看到附近或者 Google Map 上哪裡有人下了紀錄,不過這個版本在地圖上顯示的是一根根的大頭針,怎麼看都是前幾版的縮圖更討人喜歡一些,不然這個插滿針的地圖點沒幾根就快要爆氣了.....。


最特別的功能出現了!Guides 可以讓你編輯自己的美食行程導覽,供其他使用者參考,對於外出旅遊的朋友算是一大福音,不過因為現在台灣使用人數不多,所以資料也很少。


 最後的最後當然要放一張小編自己上傳的dish來炫耀一下啦!


總體而言,Foodspotting算是一款非常有趣又不難用的美食App,概念上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將 Restaurant 縮小為 Dish,使用者不必再看完一大堆的食記之後又找不到最好吃的菜色,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多小朋友跟時間把一家店裡的每道菜都吃過,Foodspotting算是相當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資料讀取的速度也可以接受,小編看了一下App Store之前的評論大多說他讀取速度超慢又lag之類的,應該是有努力做優化吧。

另外不得不佩服製作者同時提供 iOS, Android, Windows Phone, Blackberry 以及網頁版的系統,真的是佛心來著,一丁點的市場都不肯放棄.....。一個Android就是件大工程.....。

不過小編覺得以台灣來說雖然他的資料量還不算多,但使用起來相當耗時,假設我要找附近的dish,光是找到的資料就要以人為來進行篩選,需要搭配淡定紅茶服用(ˊ_>ˋ)。除此之外評分只有兩級,必須要有相當可觀的流量,評分才有意義,這部分有好有壞所以就不多說了。

美食類的App因為資料量太過龐大又不易蒐集,都必須依靠使用者的幫助才能成功,畢竟像愛評網一樣的方式需要更大量的時間來衝高資料量,所以還是請每位熱愛美食又不喜歡踩雷的美食家們不嫌麻煩的幫忙建一下資料吧XD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僅限一人通行


這是一條斑駁筆直的路

方向清楚

但只知道走了多遠  永遠都不知道還有多遠

這是一條僅限一人通行的路

保持平衡就已經用盡全力

又怎麼敢去擁抱?


不喜歡又念不好真的很挫折

花的時間比別人少又無法忍受那種落差

但至少

這種挫折可以產生一點動力吧

加油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閱誌>我真的失眠了嗎?


一覺到天亮就是睡得好。
假日睡到自然醒可以修復身體。
喝酒有助於睡眠。
睡前洗澡有助於放鬆可以更好入睡。

以上這些一般人的常識,其實全部都是錯的!


睡眠約占我們人生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但我們真的了解什麼是睡眠嗎?

失眠可以說是現代人最頭痛也最常見的問題,但其實失眠的人只少睡大約四十分鐘,除非蔓延數月的長期性失眠,短期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但因為我們缺乏對於睡眠的認識,只要連續幾天出現失眠的徵狀便會陷入極度的焦慮,進而影響整個人的身心。

每天晚上總會醒來數次,讓我以為自己的睡眠品質很差而感到焦慮不安。

<修復身體的黃金7小時:睡眠名醫教你消除萬病的睡眠祕訣>一書中解釋了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以為對睡眠有幫助卻導致失眠的偏方,還有許多睡眠知識。

恐懼起於無知,正是因為我們對於睡眠的不了解,才會對失眠如此焦慮。
睡得好才能有健康的身心靈!

-------------------------------------------KEY POINT-------------------------------------------

想睡覺的時間由起床時間決定,一般為十五個小時左右。

人的生理時鐘一天是25個小時,吸收陽光可以重新設定生理時鐘。

盡量在晚上12點之前上床睡覺。

平均最長壽的睡眠時間是七個小時。

白天想睡時可以利用抗重力肌保持清醒(EX : 伸懶腰)。

安眠藥不是壞東西。

一躺下來就睡著是太過疲勞的警訊。

上床之後一般需要20分鐘才會入睡。

睡著後經過15分鐘,身體會進行大約兩小時的深層睡眠(非快速動眼期),之後反覆進行四到五次的淺層睡眠(快速動眼期),每次大約90分鐘,每完成一個週期後,身體會處於清醒的狀態,所以一個晚上醒來數次是正常的。

...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我為什麼要學這個?


從出生開始,一路從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到研究所,接受教育將近二十個年頭,究竟我們要學的是什麼?

讀歷史可以知興替,寫作文可以訓練表達能力,但是我為什麼要去背碳的分子量還有同位素?為什麼我要知道嘉慶西元幾年登基?他對我的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會考。

在台灣,撇開幼稚園及小學不談,讀國中是為了考高中,考好高中為的是考取頂尖大學,考取最熱門的醫學系,法律系,電機系。考好大學是為了畢業之後能有好的工作,不愁吃不愁穿。

這,就是亞洲的華人教育。

記熟老師所教的公式,套的越快,套的越熟的就是一百分。
與老師作對是不被允許的,所有的為什麼都是壞孩子跟找麻煩的表現。
不要質疑別人,這是不禮貌的。

讓我們有令外國人驚嘆的數理能力,還造成了更多的問題。
當今天我們想要做的東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算是google大神也沒有答案的時候,該怎麼辦?
為什麼我們有一百分的想法,卻只有六十分的表達能力,弄得連這個idea都只剩六十分?

這些問題,就算是台清交成的學生也躲不掉。結果出了社會,就是草莓族,沒有能力,不會解決問題

那我們崇拜的西式教育又是如何?

我們所羨慕的freestyle,讓你自己去創造的西方教育,卻努力的想變成跟我們一樣。
然後我們千方百計的想變成跟他們一樣。
不同的教育體制有不同的問題,不管是東方或西方都各有優劣,但是,我們到底學到了什麼?為什麼而學?

我為什麼要學這個?

創業商管相關,人性或者咖啡的書從來不嫌多,我總是去博客來一逛就買了六七本。但是我主修的電子工程,除了教科書以外,一本都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

不管是國中高中或者大學,每門課的開頭,老師就劈哩趴啦講了一堆,不管怎麼樣背起來就對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個東西?他對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
似乎把這些高深的知識講的太容易理解,就會降低教學者的水準一樣。
上了一門課卻不知道它可以用在哪裡,為什麼重要,又怎麼能產生興趣?

不喜歡這個系,那你為什麼要來唸?不念,那你以後還能幹嘛?

過年親戚聚餐,叔叔看到我便問我讀的是什麼大學什麼科系,聽到是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便豎起大拇指說我未來一片光明,將來必定是科技新貴之類云云。
我笑著說畢業之後我不會去當工程師,他滿臉詫異的問我,那你以後還能幹嘛?

似乎我不去當工程師,就沒有別的事可以做了?

高中時為了升學準備考試,焦頭爛額,好不容易等到考完放榜,就像被關了二十年終於獲釋一樣,誰還有心情管你志願要怎麼填?老師說能填多好的學校就填,當時想填個台大中文還被嗆以後會餓死,電子電機不錯以後可以賺大錢,那就填吧。
到了大三,赫然發現自己對這個東西一點興趣都沒有,成績也不怎麼樣,這下好了,在長輩眼中頓時變成前途堪慮的渾小子。

這到底是誰的錯?

錯在我們是為了升學而非學習。
這完全是錯誤的,甚至可以說是荒謬,我們把壓抑的競爭心理全部轉換到考試與升學上,只要考一百分你就是最優秀的人才,不管這門課你喜不喜歡,重不重要,考不上台清交成你就永遠差人一等,甚至企圖用一次基測一次學測就決定你的人生。

教改教改,一而再再而三,終究也只是換湯不換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依舊是為了升學而上學,又怎麼能希望學生有多強的競爭力?教改又怎麼能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