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政治&經濟終究無法兼得?

政治人物是全球經濟最大的禍源?


為什麼歐盟各國的政治領袖不能同心協力一起跨越危機?

為什麼將近67%的瑞士人反對把法定年休假日從四周延長到六周?

為什麼政治人物如此無能,這些高知識精英份子無法感知危機的到來並防範未然?

當經濟牽扯到政治,似乎一切都成為無解之謎,但真的是這樣嗎?

過去曾上過一堂選修課,課名叫做"危機與災害管理",所謂的災害管理,應當要是在災害醞釀時期,或者尚未擴大爆發之前予以處理並解決,才能把成本支出降到最小。這是一個精明的政府或領導管理者應該做的,但現實中似乎並非如此?

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政治人物受選舉週期所左右,若是出手解決"人民尚未意識到"的問題,不但容易遭到杯葛,畢竟"看不到"成效的花費為公眾所不願,也毫無政績可言。因此政治人物的行為通常是受到群眾的意識影響,在人民意識到問題時才展開行動,較能進行大規模的改革,畢竟人性通常安於現狀,除非危機已迫在眉睫,才可能服從領導者的改革措施。

但這同時也是矛盾的,就像瑞士人民為何不願延長法定休假日?延長兩周的法定休假日將增加每年兩千億台幣的勞動成本,一個腦力密集的小國,能承受如此龐大的生產成本嗎?但若將法案拋到台灣,我們台灣人是否能做出與瑞士一樣的理性決定?每個人都站在國家的角度去思考,將個人的利益拋諸腦後?

你的理財專員,最多只能跟你一樣聰明。


國家領導階層就像是人民的理財專員,可以提供非常專業的建議與方案策略,但買不買單,最終還是落在人民的手上,民意的浪潮與靠選票吃飯的政治人物之間的對決,勝負立判。

去年的民主大選,可以說是台灣人民教育程度的重大里程碑,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的確有大將之風,在演說與對答方面都遠勝馬英九總統,但台灣人民看到的是如果蔡英文當選,台灣放慢與中國合作的腳步,甚至中斷,那台灣勢必失去更多的優勢,韓國與美國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台灣以引為傲的電子產業要如何在揹著關稅重擔的情況下與韓國競爭?由此可見教育的重要程度。

回歸根本,權力還是在人民手上,越早的關注各項議題,也能讓政治人物越早處理。
所以,不該在怪罪政治人物的優柔寡斷與短視無能,錯誤,或許是在我們這些不想聽杞人憂天話語的公眾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